莱西:一座小城的身份迷思与自我觉醒

在山东省青岛市的西北部,坐落着一座名为莱西的小城。每当被问及"莱西属于哪里"这个问题时,官方回答总是清晰明了:莱西是青岛下辖的县级市。然而,这个看似简单的归属问题背后,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与文化纠结。莱西的"属于"问题,不仅是一个地理行政划分,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县域的集体困惑——在行政隶属与自我认同之间,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之间,在中心与边缘之间,小城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?
莱西与青岛的关系,恰如中国众多县域与上级城市关系的缩影。行政上,莱西无疑是青岛的一部分;但在文化认同与日常认知中,许多莱西人并不天然将自己视为"青岛人"。这种微妙的心理距离,源于两地间实际存在的空间距离与文化差异。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,其国际化、现代化的城市形象与莱西作为内陆农业县的历史底色形成鲜明对比。当莱西人在外地被问及来自何处时,"青岛"这个答案往往需要附加"莱西"的解释,这种解释行为本身便暗示了一种认同的中间状态——既不完全属于,又不完全独立。
莱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西汉时期已设县治,拥有比青岛更为悠久的历史积淀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莱西(原称莱阳县西部)是胶东地区重要的农业与文化中心。1983年,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,1990年撤县设市。这一行政调整在当时主要是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考量,却无意中开启了一段文化认同的微妙转变。行政归属可以一夜改变,但人们心中的地理图景与文化认同却需要更长时间的调适。老一辈莱西人或许还记得划归青岛前的"纯粹"身份,而年轻一代则从出生起就接受着"青岛莱西"的双重标签。这种代际间的记忆差异,构成了莱西身份认同的另一个复杂维度。
在经济发展层面,青岛的辐射带动作用确实为莱西带来了诸多实惠。青岛港的便利、品牌效应的加持、产业转移的机遇,都促进了莱西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综合城市的转型。莱西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,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。然而,这种发展也伴随着某种隐忧——在"青岛后花园"的定位下,莱西是否只能永远扮演配角?当资源与人才不断向中心城区聚集,县域如何避免沦为单纯的"睡城"或产业配套区?莱西的困惑,也是中国无数大都市周边县域的共同困惑。
文化认同的构建比经济依附更为复杂而微妙。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莱西木偶戏、秧歌等民俗艺术,以及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与饮食文化。这些文化标识虽不及青岛的"啤酒节""海洋文化"那样广为人知,却是莱西人自我认同的重要根基。有趣的是,随着交通便利化和信息传播的加速,莱西与青岛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,年轻一代的口音、消费习惯乃至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化。这种文化的双向渗透,既带来了融合的可能,也孕育着特色消失的忧虑。莱西人开始思考:在拥抱现代性的同时,如何守护那些使莱西之所以为莱西的文化基因?
或许,莱西的归属问题本就不应有非此即彼的答案。在全球化与地方化并行的今天,多重身份认同已成为常态。莱西可以既是青岛的一部分,又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地理文化单元;既可以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,又可以发展自主的城市品牌。近年来,莱西在"青岛北部绿色崛起的典范城市"定位下,探索生态农业、乡村旅游等特色发展路径,正是这种辩证思维的体现。当一座小城不再纠结于"属于谁",而开始思考"成为谁",它便迈出了自我觉醒的关键一步。
莱西的故事告诉我们,城市的身份认同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新定义。对于中国众多类似莱西的县域而言,重要的或许不是寻求一个完美的归属标签,而是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。当县域经济不再简单依附中心城市,当地方文化不再盲目模仿都市风尚,这些小城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"莱西属于哪里"?最富哲思的回答或许是:莱西属于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、奋斗并热爱它的人们,属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创造过程,属于中国县域寻找自我定位的集体叙事。在行政地图上,莱西的边界清晰可辨;但在文化与心理的版图上,它的归属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