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

大片儿

miaosupai 3天前 阅读数 5 #新闻资讯

当"大片儿"成为信仰:论中国电影工业的视觉崇拜与精神贫血

大片儿
(图侵删)

在某个周五的夜晚,北京三里屯的某家IMAX影厅外,数百名观众排起长队,他们手持3D眼镜,脸上写满期待。当灯光熄灭,银幕亮起,熟悉的龙标闪过,一场视觉盛宴就此展开——这是当代中国电影消费的典型场景。近年来,"大片儿"一词已从简单的类型描述升格为一种文化现象,甚至演变为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影信仰。我们不禁要问:当电影被简化为"大片儿"与"非大片儿"的二元对立,当票房数字成为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尺度,中国电影是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贫血?

"大片儿"作为一种文化符号,其内涵早已超越字面意义。它代表着高投资、高科技、高概念的"三高"电影,是电影工业化的终极产物。从张艺谋的《英雄》开启中国式大片的先河,到《流浪地球》系列将国产科幻推向新高度,"大片儿"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视觉语法:宏大的场景、炫目的特效、震撼的音效、全明星阵容。这套语法如此成功,以至于观众开始用"像不像大片儿"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。这种评判标准的单一化,恰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:"文化消费的区隔功能正在被商业逻辑所消解,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的审美标准。"

中国观众对"大片儿"的迷恋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集体心理中对"强国影像"的渴望。在全球化语境下,电影成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。当《战狼2》中冷锋高举国旗穿越战区,当《流浪地球》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投射到宇宙尺度,这些影像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对民族认同的渴求。然而,危险在于,这种情感需求正被资本敏锐地捕捉并转化为简单的配方——更多的爆炸场面、更夸张的英雄主义、更直白的价值输出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:"当艺术作品的灵光被机械复制所消解,剩下的只有空洞的感官 *** 。"中国大片的困境恰在于此:在追求视觉奇观的道路上,渐行渐远地背离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本真。

电影工业的"麦当劳化"现象在大片生产中尤为明显。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·麦基曾批评当代电影正在沦为"主题公园式体验",这一趋势在中国更为显著。制片方依赖IP开发、续集拍摄、类型复制等低风险策略,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、《捉妖记》系列的成功催生了无数跟风之作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2022年的报告显示,国产电影中续集或翻拍作品占比从2015年的15%飙升至2021年的43%。这种工业化生产虽然保证了市场供给的稳定性,却也导致了创意的贫困化。如同快餐连锁店确保每一份汉堡味道相同,电影工业也在努力确保每一部"大片儿"提供相似的娱乐体验。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所推崇的"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"理念,在这种环境下显得尤为奢侈。

在"大片儿"霸权之下,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。据统计,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中,投资超过1亿元的电影贡献了78%的票房,而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的电影仅占9%。这种马太效应导致电影院线几乎成为"大片儿"的专属秀场。贾樟柯曾在某次访谈中无奈表示:"当市场只给一种电影以机会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电影的多样性,更是理解世界的多种可能。"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说过:"电影是用谎言讲述真理的艺术。"当所有电影都追求同一种"大片儿"式的真理时,电影作为艺术的多元本质便被粗暴地简化了。

值得反思的是,某些被冠以"大片儿"之名的作品,其精神内核却异常苍白。它们或许构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,却难以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;或许编织了错综复杂的剧情 *** ,却无法传递真挚的情感。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倾向,让人想起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——当一切都被简化为可计算、可操控的对象时,存在的本真性便消失了。中国电影似乎陷入了一种悖论:投资越大,想象力反而越受束缚;技术越先进,表达反而越趋保守。

解构"大片儿"神话,并非否定电影工业化的价值,而是呼吁重建更为健康的电影生态。韩国电影的经验值得借鉴——在保持商业电影活力的同时,通过政策扶持和观众培养,为艺术电影保留空间。2022年,《分手的决心》既在戛纳获得认可,又在韩国本土取得票房成功,证明了商业与艺术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。中国电影需要打破"唯大片论"的迷思,重新发现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本质力量。

回望电影史,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,往往不是当时最卖座的"大片儿"。《霸王别姬》没有3D特效,《活着》没有动作场面,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没有国际巨星——但它们穿透时光的力量,恰恰来自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艺术真诚的表达。也许,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更多的"大片儿",而是重新找回那份用光影书写灵魂的勇气。

当影院灯光再次亮起,观众们讨论着刚才的视觉震撼缓步离场时,我们期待有一天,他们谈论的不只是"特效太棒了",还有"那个角色让我想起了自己",或者"这个故事给了我新的思考"。唯有当"大片儿"不再是一种信仰,而回归为电影众多种类中的一种时,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的富足与成熟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
标签列表

    当"大片儿"成为信仰:论中国电影工业的视觉崇拜与精神贫血

    大片儿
    (图侵删)

    在某个周五的夜晚,北京三里屯的某家IMAX影厅外,数百名观众排起长队,他们手持3D眼镜,脸上写满期待。当灯光熄灭,银幕亮起,熟悉的龙标闪过,一场视觉盛宴就此展开——这是当代中国电影消费的典型场景。近年来,"大片儿"一词已从简单的类型描述升格为一种文化现象,甚至演变为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影信仰。我们不禁要问:当电影被简化为"大片儿"与"非大片儿"的二元对立,当票房数字成为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尺度,中国电影是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贫血?

    "大片儿"作为一种文化符号,其内涵早已超越字面意义。它代表着高投资、高科技、高概念的"三高"电影,是电影工业化的终极产物。从张艺谋的《英雄》开启中国式大片的先河,到《流浪地球》系列将国产科幻推向新高度,"大片儿"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视觉语法:宏大的场景、炫目的特效、震撼的音效、全明星阵容。这套语法如此成功,以至于观众开始用"像不像大片儿"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。这种评判标准的单一化,恰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:"文化消费的区隔功能正在被商业逻辑所消解,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的审美标准。"

    中国观众对"大片儿"的迷恋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集体心理中对"强国影像"的渴望。在全球化语境下,电影成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。当《战狼2》中冷锋高举国旗穿越战区,当《流浪地球》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投射到宇宙尺度,这些影像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对民族认同的渴求。然而,危险在于,这种情感需求正被资本敏锐地捕捉并转化为简单的配方——更多的爆炸场面、更夸张的英雄主义、更直白的价值输出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:"当艺术作品的灵光被机械复制所消解,剩下的只有空洞的感官 *** 。"中国大片的困境恰在于此:在追求视觉奇观的道路上,渐行渐远地背离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本真。

    电影工业的"麦当劳化"现象在大片生产中尤为明显。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·麦基曾批评当代电影正在沦为"主题公园式体验",这一趋势在中国更为显著。制片方依赖IP开发、续集拍摄、类型复制等低风险策略,《唐人街探案》系列、《捉妖记》系列的成功催生了无数跟风之作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2022年的报告显示,国产电影中续集或翻拍作品占比从2015年的15%飙升至2021年的43%。这种工业化生产虽然保证了市场供给的稳定性,却也导致了创意的贫困化。如同快餐连锁店确保每一份汉堡味道相同,电影工业也在努力确保每一部"大片儿"提供相似的娱乐体验。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所推崇的"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"理念,在这种环境下显得尤为奢侈。

    在"大片儿"霸权之下,中小成本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。据统计,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中,投资超过1亿元的电影贡献了78%的票房,而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的电影仅占9%。这种马太效应导致电影院线几乎成为"大片儿"的专属秀场。贾樟柯曾在某次访谈中无奈表示:"当市场只给一种电影以机会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电影的多样性,更是理解世界的多种可能。"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说过:"电影是用谎言讲述真理的艺术。"当所有电影都追求同一种"大片儿"式的真理时,电影作为艺术的多元本质便被粗暴地简化了。

    值得反思的是,某些被冠以"大片儿"之名的作品,其精神内核却异常苍白。它们或许构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,却难以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;或许编织了错综复杂的剧情 *** ,却无法传递真挚的情感。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倾向,让人想起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——当一切都被简化为可计算、可操控的对象时,存在的本真性便消失了。中国电影似乎陷入了一种悖论:投资越大,想象力反而越受束缚;技术越先进,表达反而越趋保守。

    解构"大片儿"神话,并非否定电影工业化的价值,而是呼吁重建更为健康的电影生态。韩国电影的经验值得借鉴——在保持商业电影活力的同时,通过政策扶持和观众培养,为艺术电影保留空间。2022年,《分手的决心》既在戛纳获得认可,又在韩国本土取得票房成功,证明了商业与艺术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。中国电影需要打破"唯大片论"的迷思,重新发现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本质力量。

    回望电影史,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,往往不是当时最卖座的"大片儿"。《霸王别姬》没有3D特效,《活着》没有动作场面,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没有国际巨星——但它们穿透时光的力量,恰恰来自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艺术真诚的表达。也许,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更多的"大片儿",而是重新找回那份用光影书写灵魂的勇气。

    当影院灯光再次亮起,观众们讨论着刚才的视觉震撼缓步离场时,我们期待有一天,他们谈论的不只是"特效太棒了",还有"那个角色让我想起了自己",或者"这个故事给了我新的思考"。唯有当"大片儿"不再是一种信仰,而回归为电影众多种类中的一种时,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的富足与成熟。

  • 鲸鱼的鲸组词(带鲸的成语)
  • 地速是什么意思(真空速和地速怎么换算)
  • 笑得什么填空(笑得_____填动词)
  • 一个王一个玉(王字旁一个玉的寓意)
  • 3.5打一个成语(3点5打1成语)
  • 病怏怏是什么意思(病怏怏和病殃殃哪个对)
  • 富国银行称KKR 具有“不容错过的诱人” 上行潜力
  • 萌组词(女孩叫萌的寓意)
  • 明朝时间(明朝成立于哪一年)
  • 【专访】滕泰:建议提高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比例,确保农村老人每月养老金达500至1000元 | 前瞻十五五②
  • 蛋价高!美墨边境鸡蛋走私案激增:半年内近6000起
  • 颜值高是什么意思(一般普通人颜值多少)
  • 峻能组什么词(毅字组词100个)
  • 去花店包装一束满天星多少钱(满天星花束怎么养)
  • 特斯拉召回46000辆Cybertruck,称外部面板可能增加“撞车风险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