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亘:跨越时空的精神壁垒

"横亘"一词,表面看来不过是一个描述物体横卧阻挡的普通动词,但其深层意蕴却远不止于此。当我们说"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",描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,更是人类面对障碍时的心理状态;当我们说"历史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",表达的不仅是时间距离,更是文化认知的断层。横亘,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,实则承载着人类跨越障碍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历程。从物理空间到心理层面,从个人成长到文明演进,横亘无处不在,它既是阻隔,也是挑战;既是界限,也是跨越的起点。
横亘首先是一种物理存在的事实。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,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描述"葱岭横亘,其土多葱",呈现的正是帕米尔高原横卧于丝绸之路上壮观而阻隔的景象。张衡《西京赋》中"横亘西海,邪界虞渊"的描写,更将这种横向延展的态势赋予了恢弘的宇宙尺度。在这些描述中,横亘之物既是地理标志,也是人类活动必须面对的自然界限。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中印之间,英吉利海峡横亘在英欧大陆之间,这些自然屏障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与民族性格。人类面对横亘的自然障碍,最初的反应或许是敬畏与回避,但随着文明发展,跨越这些横亘之物成为必然选择。丝绸之路穿越戈壁沙漠,郑和下西洋横渡印度洋,哥伦布船队横跨大西洋,这些壮举都是人类对抗横亘障碍的史诗。物理层面的横亘,考验的是人类的技术与勇气,而每一次成功的跨越,都拓展了文明的疆域。
当横亘从物理空间转入心理层面,其意义变得更加复杂而深刻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"轴心时代"理论,描述了公元前800至200年间,中国、印度、波斯、犹太和希腊等地几乎同时出现的重大思想突破。这些不同文明的精神成果之间,横亘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,却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与相通性。这种精神层面的横亘与跨越,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观。中国古代"天人合一"的思想横亘于士人心中,成为他们理解世界的根本框架;而西方"主客二分"的传统则横亘在欧洲知识分子的思维深处,塑造了迥异的认知方式。这些心理结构的横亘,既是文化认同的基石,也可能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。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·于连在《间距与之间》中指出,中西思想传统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差异,但这种差异不应导致对立,而应成为相互启发的源泉。心理层面的横亘,挑战的是人类的包容性与理解力,跨越这种横亘需要的是智识上的谦逊与开放。
历史长河中,横亘在不同时代之间的鸿沟尤为显著。鲁迅先生曾感叹自己"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"的困境,这种感受在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《明夷待访录》中反思*的弊端,他的思想横亘在封建与启蒙之间,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的"长时段"理论提醒我们,某些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会横亘数个世纪,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潜在力量。传统与现代之间横亘的不仅是时间距离,更是价值观念、生活方式和世界认知的深刻差异。当代人常感觉与历史疏离,正是因为这些横亘的鸿沟未被充分认识和跨越。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"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"的论断,恰恰指出了跨越历史横亘的可能性——只有当我们以当下的关切与历史对话,那些横亘的障碍才能转化为理解的通道。
在全球化遭遇逆流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,如何跨越横亘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壁垒,成为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,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实现"文明的对话"。这种对话不是消除差异的融合,而是学会在差异 *** 存。中国倡导的"人类命运共同体"理念,正是试图在横亘的文明差异之上构建合作桥梁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·莫兰提出的"共生人类学",主张认识人类既统一又多样的本质,为跨越文明横亘提供了理论工具。从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,到当代互联网的信息流动,人类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跨越横亘的文明界限。这些努力时而成功,时而失败,但方向始终如一: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前提下,寻求更高层次的相互理解与合作。文明层面的横亘,考验的是人类的智慧与善意,跨越这种横亘需要的是平等对话的意愿与共情的能力。
回望"横亘"这一概念的多重意涵,我们发现它既是客观存在的状态,也是主观感知的投射;既是阻隔与分离的标志,也是连接与跨越的起点。从个人成长中横亘的困难,到文明演进中横亘的差异,这些障碍定义了我们的挑战,也塑造了我们的成就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"人是在跨越界限时成为自己的。"同样,文明也是在跨越横亘的障碍时实现升华的。理解横亘的深层意义,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认知,更能够启发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障碍。那些横亘在前的困难,或许正是引领我们走向新境界的必经之路。在这个充满各种显性和隐性横亘的时代,培养跨越横亘的勇气与能力,或许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品质。